•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人大代表关注雾霾污染 广东人大积极履职连续督办

2014-01-19 22:02 来源:南方网 余锦婷、林洪演、申晨、胡曼筠、温智雄

  【编者按】1月19日下午,省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环资委主任委员陈耀光,省人大代表、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杨杏芬作客访谈室,以“治理雾霾改善生态”为主题在线访谈。访谈中,陈耀光代表表示作为省人大环资委的工作人员,要努力地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让监督的手段更加多样。杨杏芬代表表示,作为一名人大代表要积极地提出建议,尽到人大代表的职责。

省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环资委主任委员陈耀光,省人大代表、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杨杏芬作客访谈室谈雾霾治理。

  主持人余锦婷: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和广东人大网联合直播的嘉宾访谈,今天来到我们访谈室的是省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环资委主任委员陈耀光和省人大代表、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杨杏芬。欢迎两位。

  陈耀光:大家好!

  杨杏芬:大家好!

  代表建议得到重视 朱小丹省长亲自调研督办雾霾治理

  主持人余锦婷:PM2.5已经成为今年社会和网络上的一个热词,昨天在分组讨论的时候,江门团、佛山团、广州团的一些代表都对广东珠三角空气质量表示不太满意,俞雪花代表还反映部分代表一来到广州开会就出现了身体的不适,比如咽喉疼痛等问题,不知道两位代表这几天的感受如何?

  陈耀光:从我是广州人的感觉来说,我感觉差不多,也没有明显不适的感觉,我认为开会的这几天是正常的状态。

  杨杏芬:这两天的空气其实从全年来看,还不是很差,但是空气污染的指数已经达到轻度污染,因为我每天都有留意空气质量的预报。

  主持人余锦婷:去年省人大环资委对这个事情也是非常的重视,重点督办了《关于加大力度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建议》,陈主任能否介绍下具体的督办情况?

  陈耀光:去年代表里面作为建议提出了两件,我们合并为一件,就是重点督办大气污染的建议。

  主持人余锦婷:是哪两项?

  陈耀光:编号是两项,但是都是一件内容。我们跟省环保厅协调,决定把它作为重点督办的建议。这个重点督办不是说2013年一年,而是连续几年来进行重点督办。为什么要不断地重点督办,而不只是在一年内重点督办呢?这就考虑到大气污染的整治不是说一年半载就可以见到明显的成效,它是一个综合性的而且是持续、连续地工作,甚至要得到社会方方面面、政府和每个人的努力,我们大家都有责任,所以省人大就决定把这个重点督办的建议进行连续的督办。去年我们主要进行了调研,去了广州、佛山和河源。应该说,省政府下了很大的决心,朱小丹省长也好,分管的许瑞生副省长也好,他们都到电厂和相关的企业进行了调研,通过这一年的调研,省政府最终作出计划,要求我们重点在火电厂燃煤电厂、机动车尾气、工业锅炉、挥发性有机物的几个方面来进行治理。应该说,通过这一年的努力,相关工作部署已经全面展开,全省上下都动员了起来。尤其是老百姓非常关注雾霾问题,这就给我们形成了强大的倒逼压力。我感觉去年是开了一个好头,代表们的建议也确确实实得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主持人余锦婷:杨代表,您听了陈主任的介绍之后,您对省人大环资委的工作是不是满意呢?

  杨杏芬:因为我也有参加一部分环资委的调研,去年有一个建议就是我提的,是关于加大力度加强综合大气污染治理的建议。

  陈耀光:其中有一个就是杨代表牵头的。

  杨杏芬:对,所以我有参与,通过调研深入了解广东的大气情况,对具体污染来源进行分析。我相信只要省人大这边能将大气污染治理持续督办下去,作为人大代表我还是挺满意这样的处理结果。

陈耀光认为,综合治理需要有相当多的行政手段和有比较严密的检查和查处的手段,才能够达到相应的效果。

  雾霾形成源于工业污染、汽车尾气、工地扬尘、气候地理综合因素

  主持人余锦婷:我这里有一个数据,2013年城市PM2.5污染排名正式出炉了,广东省几个城市中,肇庆污染最严重,佛山次之,广州排第三,惠州、珠海、深圳入围城市污染最轻的前十名。两位代表都有参与大气污染方面的调研,能不能介绍一下调研的具体情况?

  陈耀光:你刚才谈到的几个城市,我们其中去了广州、佛山,无论是广州也好,佛山也好,他们自己跟自己比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比如佛山,它的陶瓷工业比重很大,而且工业很多,经过几年努力,虽然佛山的排名还是比较后,但是自己跟自己比我感觉到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在我们走广佛高速,看看两边的景色,跟过去比是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但是从目前来讲,很多污染源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治理。再者广州、佛山的汽车密度是非常高的,一辆黄标车等于28辆绿标车。黄标车跟绿标车相比,黄标车是加国0、国1的油,我们现在要求它到粤5,油品方面广州一直是在全国领先用高品质的油,虽然广东汽车的品类增加了不少,但是在油品方面一直是领先的。

  主持人余锦婷:黄标车和绿标车有这么大的区别?

  陈耀光:珠三角目前有95万辆黄标车,算成100万就很容易算了,100万辆黄标车等于2800万辆的绿标车,所以淘汰黄标车非常重要,但是黄标车的出现是合法的,现在我们也没有法规让它提早退出,这样的话只能用财政补贴的方式鼓励它退出,而且在95万台里面有24万台是营运的,营运的车跟一般用车最大的区别就是营运的车是不停地跑,其他的车走一趟就停下来了,而它是不停地在跑,所以影响更大。我们现在要求按照省政府的计划监督的进度,在2015年前珠三角全面淘汰黄标车,2017年之前全省范围淘汰所有黄标车,如果这一招能落到实处的话,对改变大气污染有很大的作用,而且这个监督的方式、方法会比较清晰、比较容易。如果抓住这一点,再加上我们用高品质的油品,全面推行粤5汽油的话,这对城市的大气环境会有很大的影响。

  胡春华书记16日下午在广州代表团讨论时说广州主城区面积是1000平方公里,以这么大的面积来说,工地扬尘是比较严重的,这个城市建设越快在建设中对大气的影响就越重。虽然说广州现在的排名是倒数第三,排名靠后,但是他的进步还是明显的。尤其是PM2.5,珠三角2013年每立方米PM2.5从42微克下降到40微克,但是如果国家要求我们还要下降15%的话,那压力就很大了,因为剩下的PM2.5每40微克里面,它的PM1.0大概占70%左右,就是说后面部分的更细更小,更难有措施去防止它,因为它的颗粒物太小了,占比又太重,接下来的任务会很艰巨了。

  综合来看,这几个城市的大气污染是由综合原因造成的结果,他们本身的进步已经很大了,接下来就是要抓住重点方向,下大力气来整治,我相信这样会有更明显的效果。

  主持人余锦婷:刚才陈主任说在调查过程中,虽然广州、佛山的排名比较靠后,但是还是有可见的进步,杨代表之前也参与了调研,您的感受是不是也是这样的?

  杨杏芬:是的,我非常同意陈主任的看法,这几个城市都是在珠三角,灰霾的形成既有人为的原因,比如机动车、建筑扬尘、小型锅炉等,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污染超出环境的负荷,另外也跟气象条件有紧密的关系,跟珠三角自然的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关。肇庆的地形是最北面是山,山下来是湖,湖过来是城,城过来是江,污染物不容易吹走。它工业发展、百姓生活中形成了哪些污染物,这个我没有经过深入的调查,所以不好说,但是我相信大气污染与地形是有影响的。现在城市越建越密,高楼比较多,如果产生污染,不容易扩散,也就是不容易吹走。珠三角地区的地理结构、气象条件都会形成走不出去的情况,加上本身又有各种工业、汽车污染,几种原因加在一起,所以就造成这样一种状况。

  陈耀光:可能工业结构的影响更大。像佛山的陶瓷,那个影响就很大了。

  杨杏芬:我们也是看着他们一直在不断改善,各地市确实是做了很多努力。

  主持人余锦婷:前几天辛瀑代表还指出汽车尾气对PM2.5的影响不到4%,主要是由于施工扬尘造成,两位如何看待他的观点?

  陈耀光:现在国家职能部门还没有给出权威说法,说汽车尾气究竟对空气污染的比重是多少,但是我认为汽车尾气可能是影响空气质量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其实,汽车运行时产生的污染也是多方面的,它对扬尘也有影响,我认为对汽车尾气的治理还是要非常坚决。

  我们最终还是要进行综合治理,这就需要有相当多的行政手段和有比较严密的检查和查处的手段来进行,才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因为我们的城市还是一个在不断建设的城市,它跟西方的发达国家不一样,它很少有什么建筑工地了。所以我想这是发展中的问题,如果我们完善了相应的法规,把它落到实处,多管齐下,应该会有好的效果。

  PM2.5对人体健康伤害有直接影响 老人小孩成高危人群

  主持人余锦婷:之所以有很多群众很关心和担心PM2.5,就是因为我们对于它的危害并不确定,所以才会有这种恐慌的心理。杨代表,您是这方面的专家,您能否给我们具体介绍一下到底雾霾对人体的影响有多大?

  杨杏芬:雾霾实际上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细颗粒物,PM10是能够吸进去的,但实际上真正能够到肺部深部的是PM2.5,就是2.5微米粒径或者是更小的颗粒物能够进入到呼吸道的深部,甚至到肺泡,然后从那里可以进入到血液,这样就会对身体产生一些损害。除了最常见的通过鼻腔进入,比如访谈最开始代表反映的咽喉痛,就是一种局部炎症刺激的症状。国内外有一些长期追踪的资料显示,如果进入到血液里面,它是能够引起肺部哮喘、肺心病、呼吸系统的疾病,还有一些冠心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增加,特别是原来有一些人本身是有心脑血管和肺部基础病的人,病情很容易加重。老人、小孩都属于特别高危敏感的人群,同样的情况下,他们更容易发生这样一些疾病。

  主持人余锦婷:您刚才也提到我们近期才对PM2.5进行监测和追踪,我们对PM2.5的健康监测还没有做起来,而国外这一块可能做得更早一点,国外是不是有一些经验可借鉴?

  杨杏芬:实际上发达国家过去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有出现严重空气污染的情况,比如说英国的伦敦,德国鲁尔区,美国洛杉矶等都出现过严重的大气污染产生的公害事件,这些在历史上都发生过。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治理,现在基本上都很好了。在这个过程中国际上是有很多关于人群健康的研究,我这里有一个数据,PM2.5每立方米升高10微克,这个地方人群的全死因死亡率里肺心率或者肺癌的死亡率增加的风险可以上升4%到8%的幅度。我们有一个团队前不久联合气象部门和环保部门做过一个调查,回顾到过去的一些监测当中,我们当时只有对PM10的监测,对广州市的一些人群来进行回顾研究,发现PM10每立方米升高10微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就会增加1.79%,人群死亡的风险会增加1.26%。

  2010年广州亚运会时,广东省采取了很多措施去控制空气污染的情况。当时整个空气污染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浓度都降低了,像PM2.5好象是降低了至少10%,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做了一个短期急性健康效应调查,发现同时期心血管和肺部疾病的发生率明显减少。这些都是很好的证据证明污染跟健康的关系。另外,我们还要看结构影响,虽然都是污染,但是粒径越小对人的危害越大。现在发达国家的PM2.5是比较少的,但是他们把关注度已经放到PM0.1了,就是超细的颗粒物。PM0.1的粒径越小表面积越大,它表面能附寄的有害物更多,因为它细,所以它在空中飘浮的时间更长,能够随着气流飞得更远,所以这也是特别值得关注的。而且越细,进入到肺里面后更容易入血,更容易产生损害,所以它跟人的健康确实有关,特别是老人、小孩更敏感,以及那些有基础疾病的人员。因此,我们要控制细颗粒物的大气污染,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主持人余锦婷:您刚才也提到国外的追踪已经到了PM0.1,他们在这方面的关注和起步比我们早,这方面也做得比我们成熟,我们现在谈改革也就是要解决现在遇到的问题,在如何治理雾霾的问题上,两位有没有一些治理的建议,或者在治理的方式上能不能向国外一些已经取得效果的国家取经?

  陈耀光:刚才杨代表说到了伦敦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当年的公害事件死了几千人,我记得我们以前念书叫“雾都伦敦”,以为它是很大的雾,后来才知道是工业污染造成的。既然伦敦能够做得到,我们也能够做得到。省政府现在也下了很大决心做出了计划,目前来讲,我们省燃料里面燃煤的比重占到了60%,那么燃料的结构怎么改变?现在电厂脱硫接近5000万千瓦,脱硝的有3000万千瓦,也就是说我们还有一定的空间脱硫脱硝。那么汽车尾气、工业锅炉、中小锅炉怎么淘汰?比如印刷、陶瓷、水泥等行业都可以逐步地通过升级、淘汰提升实力。目前实际上也有了一些成功的范例,比如我们到佛山调研,他们的陶瓷工业扬尘很厉害,目前我们用了很多方式回收扬尘。比如一个陶瓷一出来,它用布袋、水等很多方式不让它产生扬尘,或者把部分尘灰都回收了起来,这些都是在工厂里面进行的。

  主持人余锦婷:具体如何操作?

  陈耀光:通过工艺的手段来降低扬尘,但是这方面财政资金要做一些安排。

  谈到财政资金支持,那就还要说回黄标车的问题。目前广东的黄标车有一部分是还没有到期的,要它提早退出就要有相应的政策出台,像佛山就出台了补贴政策。

  主持人余锦婷:这个事是只有佛山作为试点来做,还是各个城市都启动了?

  陈耀光:目前只是少部分城市在做,多数城市因为财力问题还没有开展,佛山现在就在做。在大气污染治理上我们要有法律的手段,有行政的手段,还要做好利益平衡,只要我们能够综合地运用这些手段,能够把这些手段落到实处的话,还是会有效果的。人大为什么要重点去督办这个建议,而且一办就是五年,就是知道这个任务很艰巨。如果我们能够连续地用数据来说话,我们是有信心用很到位的监督,来体现老百姓和市民的意愿,让这种综合整治早日见到成果。

杨杏芬指出,治理PM2.5是一个不懈努力的过程,要控制细颗粒物的大气污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全国正推开雾霾对健康影响监测 广州深圳成为试点

  主持人余锦婷:陈主任也是再三强调在治理的过程中要用行政的手段和法律的手段。人大有一个最重要的职能就是立法权,人大环资委有没有考虑下一步在环境立法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陈耀光:现在环保部在修改《环保法》,现在还没有通过,通过以后我们就有一个法律的依据,我们可以根据它来修订相应的立法。

  主持人余锦婷: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杨代表有什么建议呢?我们有没有考虑像国外一样做一个长期的监控?

  杨杏芬:这个很值得做,国家环保部和卫生计生委已经联合组织大气污染雾霾对健康影响的监测工作,现在正在全国推开,广东也有一些地区作为全国的监测点。

  主持人余锦婷:广东主要是哪几个地区?

  杨杏芬:广州和深圳有一些监测点,作为国家监测点正在开展,国家的计划是希望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在全国建立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监测网络,同时了解全国不同地区的PM2.5颗粒物的污染程度和现状,以及他们对健康影响的情况。

  主持人余锦婷:这个监测有没有对象的选定?

  杨杏芬:有,整个方案非常详细,每年都有不同的任务。比如现在先开始的是对一些小学生的监测,还有社区居民出行模式的调查。它是一年一年分步做,现在已经开始启动了。

  主持人余锦婷:也就是高危人群?

  杨杏芬:对,后面也会针对普通人群来做。

  大气污染治理联防联治很重要

  主持人余锦婷:其实各个代表团对这个问题都非常的关注,比如昨天佛山团王垚浩代表在审议预算草案时极力呼吁加强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的建设,并指出我们预算的增幅是35%,生态环境方面的资金安排才60多亿,与现在严重的污染情况不相符。两位代表如何看待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对大气治理上的工作安排?

  陈耀光:我感觉总的来讲省政府对大气污染的治理应该是重视的,虽然有些工程未必是直接说,比如新一轮绿化广东森林碳汇,它客观上就是一个生态屏障的问题,这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它的整个综合布局应该已经展现出来了。确实是比过去更重视了,力度更大了,现在关键的是在落实方面、监督手段方面怎么能够落实到位的问题。从治理的布局方面,省政府已经有了完整的操作性很强的计划。

  主持人余锦婷:杨代表呢?

  杨杏芬:这次的报告,特别是对未来工作的安排里,多次提到绿色生态、生态文明的建设,特别是环保还作为十件民生实事,对环境保护都有很具体的部署和规划,从多个角度来看,还是很重视的,但是大气污染是需要综合治理的,经济的投入是很必要的,我们除了严格控制污染物的减排、工地管理、机动车尾气的管理以外,区域的联防联治也是很重要的,美国洛杉矶对这个问题的治理是除了联邦政府,州政府也都是要联合起来的,单个城市治理是没有效果的,特别是在恶劣气象条件下灰霾来了,这个时候如何控制总量很重要。另外,灰霾来的时候我们还要做好预警发布,广州现在已经发布了预警机制,但是发布以后,哪些总量要控制,该停的就要停,这都是需要联防的。

  主持人余锦婷:叫停可能也只是短期的。

  杨杏芬:联防联治是长期的。我觉得联防联治的机制还是很重要的,国外也是这样的成功机制。在环境治理方面,公众参与也是很重要的,要给公众积极参与、发表意见和表达诉求的渠道,公众也要对环境保护做出一点贡献,每个人是不是有环保的理念,每一天的细小动作是不是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应该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倡导全民参与,也是综合治理的一个考虑。

  主持人余锦婷:也就是说群众自身也要加强防控理念。前段时间灰霾使市民造成了恐慌,比如买PM2.5的净化器,或者戴着口罩出门,但是这些方式到底有没有效果?或者我们有没有其他方法来预防一下,杨代表有没有什么好的推荐?

  杨杏芬:在发生严重空气污染的情况下,我们肯定是要号召市民自己有一些防备的知识,做好自我防护也是很重要的,比如要经常关注预警、气候预报、污染预报情况,按照这个预报情况来安排自己的工作生活,如果严重雾霾的话,就要尽量少在户外活动。老人、小孩、严重基础疾病的个体,要特别提醒他们关注自己这方面的情况。在很严重的情况下,比如戴N95口罩,这也是很必要的。

  主持人余锦婷:两位都是人大代表,作为人大代表自身来说,你们能为大气污染防治作出哪些努力?

  陈耀光:我感觉作为环资委的工作人员,肯定是要努力地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在监督方面,监督的手段要更加多样,更加真实地了解情况,而且我们还要依靠环资委的委员们紧密地跟政府和相关部门沟通,及时地总结和推广一些好的做法,及时地向省人大提出建议,把这个工作做得更实在更有效。

  杨杏芬:作为一名代表来说,首先是积极地建议、呼吁,尽自己个人的力量。第二是有机会尽可能地多参与对环保起到一点作用的活动,省人大的活动或者其他的活动,尽量从自己做起。

  主持人余锦婷:对于广东来说,很多城市在空气治理上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效,珠三角10个城市PM2.5的平均浓度由原来每立方米42微克已经下降到了40微克,可见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效。不过,我们希望这次“两会”以后,通过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努力,以及群众从自身做起,能够使空气质量有比较好的转变。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的访谈就到这里,谢谢两位,谢谢各位网友的关注。

编辑:阮志峰


  南方网讯 近年雾霾天气频发,空气质量每况愈下,雾霾防治越来越受到公众和人大代表的关注。去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对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大力度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建议进行重点督办,雾霾治理也因此成为了社会和政府工作的聚焦点,如何进一步提升雾霾防治成效?19日,记者就雾霾防治这一热点话题专访了广东省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环资委主任委员陈耀光与省人大代表、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杨杏芬。

  去年省人大常委会重点督办了《关于加大力度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建议》,对此,省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环资委主任委员陈耀光表示,由于大气污染的整治是一个综合性、持续的工作,需要社会、政府以及每个人的努力。省人大环资委对代表提出的治理大气污染的建议激将连续几年重点督办。

  据介绍,在省人大重点督办的推动下,省政府下了很大决心,计划重点在火电厂燃煤电厂、机动车尾气、工业锅炉、挥发性有机物四大方面着手,工作部署已全面展开,全省上下都动员起来,老百姓非常关注,形成了强大的倒逼压力。

  雾霾形成有人为也有地形原因

  2013年城市PM2.5污染排名正式出炉,广东省几个城市中,肇庆污染最严重,佛山次之,广州排第三,惠州、珠海、深圳入围城市污染最轻的前十名。陈耀光认为是大气污染综合的结果,佛山工业分布多,陶瓷工业比重很大。广州城市建设工地扬尘对大气的影响很大。他说,这几个城市虽然排名靠后,但进步明显,尤其是PM2.5,珠三角2013PM2.542微克每立方米下降到40微克。

  前几天有代表指出汽车尾气对PM2.5的影响不到4%,主要是由于施工扬尘造成,而目前对于雾霾的成因也尚无最终的定论。对此,陈耀光表示,现在还没有国家职能部门权威说法表明汽车尾气造成空气污染的影响比重是多少,汽车尾气可能是影响空气质量的一大因素。

  他说,对汽车尾气的治理要非常坚定,提高汽车油品质量,并控制工地扬尘,“目前工地围地,尤其高层建筑的工地,包括散装水泥的使用管理等都有很多不足,综合治理需要有相当多的行政手段和严密的检查存储的手段。”

  省人大代表、省疾控中心副主任杨杏芬表示,几个重污染城市都是在珠三角,灰霾的形成既有人为的原因,比如机动车、建筑扬尘、小型锅炉等,但受珠三角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也跟气象条件有关系。“现在城市越建越密,高楼比较多,产生的污染不容易被吹走。”她说,珠三角地区的地理结构、气象形式都可能造成污染排不出去的情况,加上本身各种工业、汽车污染,几种原因造成了雾霾情况的严重化。

  全国正推开雾霾对健康影响的监测

  对于雾霾对人体的影响,杨杏芬透露,细颗粒物可以进入到呼吸道、深入到肺泡甚至血液,长期会使得哮喘、肺心病、呼吸道系统疾病、冠心病等疾病增加,特别是原来就有这些基础病的话,病情就很容易加重,老人、小孩都属于高危敏感人群。

  她说,发达国家也有过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严重空气污染的先例,在治理过程中,国际上也做了很多相关研究。研究发现,PM2.5每升高10微克每立方米,肺心病的死亡率会上升4%8%的幅度。 广州亚运会时,广东采取了很多措施去控制空气污染的情况,当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浓度都降低,调查发现同期心血管和肺部疾病的发生率也明显减少。这些都证明了污染跟健康的关系。

  “要像国外一样对人的身体健康做长期监控。”杨杏芬表示,国家环保部和卫计委已经联合组织了雾霾对健康影响的监测工作,并正在全国推开,希望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在全国建立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监测网络,了解全国不同地区的PM2.5颗粒物的污染程度和现状,以及对健康影响的情况。整个方案非常详细,每年都有不同的任务,比如现在先对一些小学生开展监测,还有对社区居民出行模式进行调查。

  有能力防治雾霾 治理需区域联防联治

  “国外可以成功治理雾霾,我们也一定有这个能力。”陈耀光对雾霾防治信心十足,目前广东省燃煤在燃料里的比重占了60%,改变燃料结构以及电厂脱硫脱硝还有空间。印刷业等挥发性有机物的来源、工业锅炉、汽车尾气等,都可以逐步通过产业升级来淘汰改造。“目前也有一些成功范例,比如佛山陶瓷工业扬尘很厉害,通过改造升级后,能实现在工厂里用布袋、水等工艺手段来回收扬尘。”他说。

  杨杏芬表示,除了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工地扬尘、机动车尾气的管理外,区域的联防联治也很重要。单靠一个城市无法治理雾霾,需要各城市联防联治,此外,倡导全民参与,也是综合治理的组成部分,为公众积极参与,表达意见诉求提供渠道。公众也要对环境保护做出贡献,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践行环保理念。

  可针对大气污染修法 雾霾治理需综合行政法律等手段

  陈耀光指出,对污染大的产业和汽车的淘汰,财政资金要有安排。“比如黄标车的退出,珠三角共有95万辆黄标车,一辆黄标车的尾气排放量等于28辆绿标车的量,而且其中有24万台是营运车辆,不停地在跑。由于黄标车合法,现在没有法规使其提早退出,只能用财政补贴的方式鼓励淘汰。

  据了解,我省计划在2015年前淘汰所有珠三角的黄标车,2017年前淘汰掉全省的黄标车。“如果这一招能落到实处,再加上全面推行粤5汽油,城市的大气环境会有很大改善。”他还提到了大气污染防治立法的问题,“现在环保部在修改《环保法》,现在还没有通过,通过以后省人大可以根据它来修订相应的地方法规。只要能够综合地运用法律、行政等手段并落到实处,我们有信心让这种综合整治早日见效。

 

 

编辑:杨格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